投資永續未來
被低估的能源轉型影響:擱淺資產和“氣候暖化戰”來臨
根據科學結論,商業和金融界全力投入應對氣候變遷,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加速能源轉型和全面擁抱永續發展。其實對於股票投資人而言,認真對待永續發展需要更廣闊的視野:氣候變遷以及能源和經濟轉型的影響程度,將超乎現在所想像。
對投資人而言,以下二個議題至關重要。首先,許多人低估了擱淺資產的危險對全球財富的威脅:無論是因為技術突然過時,或資本和財產無法投保,都會造成擱淺資產的危險。其次,能源轉型過程中經濟和技術領導權之爭可能會引發全球大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新衝突——而這場“氣候暖化戰(warm war)”的模式可能與現有貿易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爭端相似。
擱淺資產
維持一定程度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可能是必要的,但繼續投資不永續的能源資源面臨的問題是,許多這類資產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可能存在“擱淺”風險。令人擔憂的是,我們可預見化石燃料開採和加工設施等資產價值面臨下降,但由於無法預期的發展,尤其是由於許多可再生或相關技術(如交通電氣化和蓄能)目前仍保持著驚人的發展趨勢,讓此類資產面臨著意外或過早跌價的風險。
比如,對化石燃料開採和加工技術的資本投資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變得多餘或小眾,但擱淺資產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於此。例如,許多人可能低估了極地,特別是南極洲的加速融化對財產和植物構成的威脅——最新資料顯示,近年來南極冰層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變化。1在更加脆弱的地區,財產和資本可能變得難以或無法投保,從而導致此類資產擱淺,使巨額財富面臨中長期風險。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再保險公司從他們認為風險太大的領域撤出——在保險市場,海平面上升和愈發不可預測的天氣事件(例如最近德國南部經歷的洪災)可能越來越具破壞性。
地緣政治動態
氣候變遷和海平面上升風險對全球財富造成威脅,因而突顯全球推動使用更廣泛的綠色轉型能源是勢在必行。然而,儘管應對氣候變遷體現了國家之間的合作——無論它們之間是敵是友,但世界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政治和經濟分歧。這些衝突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加劇。中美之間最近持續不斷的經貿爭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在儲能、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許多快速發展的新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發展新技術的戰略決策,既促進能源轉型,也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時,尋找新成長來源的需求。雖然從環境角度來看,相對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普及在西方國家應該受到歡迎,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最近看到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進口關稅。歐盟目前也在考慮對進口中國汽車的對策,而中國政府警告可能對歐洲汽車、奢侈品(包括高端酒精飲料)和豬肉等產品進行關稅報復。
因此,雖然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但我們也看到新的競爭正在出現——不僅是對電動汽車和綠色能源技術等產品市場的競爭,還包括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的資源(如某些金屬和稀土)的競爭。
政治因素也可能危及目前應對氣候變遷的廣泛共識,特別是在各國成本分擔的問題上。例如,全球南方國家,特別是較小的國家,可能會開始拒絕以長期氣候效益的名義做出的犧牲,包括在經濟成長方面的犧牲。氣候變遷對發達程度較低的國家影響可能更加明顯,這種氣候不公將是最難以應對的。
其他動態也在中國國內層面產生影響。例如,中國電動汽車在中國城市中的普及可能是經濟發展方向戰略性轉變的一個跡象,但這也反映出日益富裕的人口體對氣候變遷越來越不安。日益壯大的印度中產階級也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例如,印度大城市的空氣污染嚴重,這與該國的長期發展目標並不相符。目前印度全國各地出現的創紀錄高溫正加劇了這個問題——2024年印度熱浪已經奪去了200多人的生命,並導致25,000多人住院。
結論
對西方各國政府來說,與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在可再生技術上進行全面合作可能是加速能源轉型的最有效方式,但這樣做將帶來政治挑戰,例如,考慮到歐洲和美國汽車製造業的規模,就業轉型就是個大問題。
儘管控制氣候變化迫在眉睫,但能源轉型顯然有可能成為現有和新興全球大國之間地緣政治鬥爭的另一個前線戰爭。較小的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將被捲入這場衝突,它們需要在短期經濟成長和長期氣候安全之間做出權衡決定。看來這場“氣候暖化戰”肯定會反映出技術、貿易和政治聯盟等領域現有的緊張關係和競爭。
對於股票投資人來說,永續發展不僅僅意味著要避開被認為有害或具有污染性的行業,更要從廣泛的角度來避開可能有跌價風險甚至成為負債的資產。事實上,從這方面,永續投資應該是所有股票投資人都要考慮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素,而不僅僅是將社會責任放在決策首位的投資人才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