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循環後期,主動操作獲取收益
美國聯準會10月實施今年以來第2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再降低25基點至3.75~4.00%。儘管通膨仍高於目標區間,但聯準會更希望保護勞動市場免於出現下行風險。
重點整理
- 聯準會重啟降息,利率下滑有助於公債再次發揮避險功能,以應對市場震盪。
- 信用市場存在個別風險,但系統性風險仍低,且美國大型銀行第3季財報表現強勁。
- 為追求收益,我們將著重於主動存續期間操作、高品質債息機會及個債挑選。
美國聯準會10月實施今年以來第2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再降低25基點至3.75~4.00%。儘管通膨仍高於目標區間,但聯準會更希望保護勞動市場免於出現下行風險。主席鮑爾雖在會後談話中放鷹,使12月降息蒙上陰影,但隨著經濟成長放緩,未來6個月終端利率仍有降低空間。另一方面,歐洲央行重申其中性立場,並維持政策利率在2%水位,同時預期通膨接近目標區間。英國雖面臨通膨4%的壓力,但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3個月持平,年底前仍有降息1碼的可能。
我們仍看好美國殖利率曲線陡峭的投資機會,其中偏好短中天期債券,因為長天期債券面臨財政失衡導致的壓力及震盪。歐洲方面,德國預計2026年財政赤字將達GDP的4.75%,是為19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惟歐洲其餘多數國家則計畫收斂支出。全球政策分歧為債券市場提供相對價值,例如:我們預期西班牙相對緊縮的財政政策及具吸引力的評價,有助於超長期公債表現優於美國相對應債種,這也是我們持續佈局的跨市場交易策略。
信用債方面,近期次級車貸商Tricolor及汽車零組件製造商FirstBrands破產消息造成市場震盪。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Dimon的「蟑螂理論」引發市場重新關注中小型區域銀行的資產品質、私募的承銷標準及下個可能面臨的風險。市場恐慌情緒蔓延下,區域銀行表現遭遇嚴重打擊,KBW那斯達克區域銀行指數從9月高點至10月中下跌11%,至10月底僅收復部分跌幅。信用利差,尤其較高風險的非投資等級債,在事件初期明顯擴大,但接下來一週再次縮窄。
對我們來說,這些事件即是景氣循環週期尾聲常見的雜音。在那些高財務槓桿的產業如:商用不動產及汽車製造商,會因為借貸成本提高導致利息負擔加重而面臨壓力。利率敏感的產業中,最激進、槓桿最高,甚至可能涉及不當借貸的借款人出現問題,也不讓人意外。
我們認為,有鑑於整體債務及資本管理得當,輔以銀行基本面穩固,目前發生系統性風險機率仍低,從美國數間銀行第3季財報的強勁獲利能力、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及穩固的信用品質即可略知一二。
綜合來說,整體公開信用市場利差雖然緊縮,但維持良好體質。儘管基本面相較過去趨於溫和,以及產業間分歧程度漸大,但槓桿程度相較前次景氣循環低、利息保障倍數處在健康水位,以及疲弱的非投資等級債發行企業從指數中剃除(部分被私募市場吸收),使整體非投資等級債指數品質有所提升。在這樣的環境下,投資人雖然須保持警覺,但仍不應該放棄收益機會。
前述事件也提醒投資人對美國資產集中的風險,我們相信透過真正全球分散佈局以及高品質配置,輔以主動存續期間管理,是在當前環境下,同時掌握收益及投組韌性的最佳策略,另外,可透過挑選高品質證券化資產及可轉債以分散固定收益佈局。隨著企業信用債利差縮窄,證券化商品因短存續期、連結有形資產、經信評調整後利差具吸引力,以及浮動利率結構等特徵,使其成為理想的分散配置工具。另一方面,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亞洲及新興市場因央行公信力提升與信用週期差異優勢,有望成為資產配置中具吸引力多元化配置區域。
資料來源:Bloomberg、ICE BofA、JP Morgan、安聯環球投資,資料截至:2025/10/31。指數報酬以美元避險計算,惟歐元指數則以歐元計算。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對於可能在到期日前按既定時間被贖回(可選擇性贖回)的公司債,最差殖利率(Yield-to-worst)會將到期殖利率調降。有效存續期(Effective duration)亦會考量這些『買回選擇權』的影響。上述資訊僅供舉例說明之用,投資人無法投資指數,且不應視為購買或出售任何特定證券或策略的建議。過去績效或任何預測、推估、展望均不代表未來績效。
後市觀察重點
1. 銀行
近期市場對美國次級消費貸款的疑慮並未造成嚴重打擊,由於大型銀行和主要「資金中心」締造優於預期的財報,為信用趨勢及淨利息收入提供了正面訊號。相較之下,區域銀行表現落後,財報表現好壞參半。我們認為目前並不存在系統性風險,但預期未來市場將審慎檢視銀行次級貸款曝險。
2. 美中貿易
美中在南韓舉行經濟峰會期間達成為期1年的貿易休戰協議。美國將暫停提高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以換取中國延後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此舉視為貿易緊張關係的降溫,但並非真正結束貿易戰,有人形容為「脆弱休戰」。
3. 石油
美國宣布制裁俄羅斯兩大石油公司後,原油價格出現反彈。主要俄羅斯原油買家如: 中國及印度,可能必須轉向OPEC國家尋找替代來源。然而,全球原油仍供給過剩,短期油價漲幅可能受限,不過未來出現突發供應衝擊導致油價長期飆升,則可能削弱全球經濟前景。
資料來源: 安聯環球投資、Barclays,2025/9/30。以上所提及個別標的僅供說明使用,而並非對提供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股份或投資意見或推薦。
美國近期事件引發對私募信貸承銷標準的疑慮,首先是次級車貸商Tricolor與汽車零組件製造商First Brands兩起破產事件,接著美國區域銀行Zions與Western Alliance揭露向一間商用不動產商提供貸款並遭詐欺。儘管這些事件引起關注,但上述風險對整體銀行業仍屬可控,且為個別事件,我們不認為會構成系統性風險,也不會波及整體金融或其他產業。在美國銀行系統中,對非金融機構(NBFIs)的貸款快速成長,占整體放款金額10%,對大型銀行來說,NBIFs的貸款平均相當於普通股一級資本(CET1)的64%,總放款金額9%,並佔總資產5%。這些曝險大部分具擔保品,且來源廣泛,包含汽車貸款商、商用不動產抵押發起商及服務商、設備租賃公司、保險公司及私募基金。儘管目前市場資訊仍不透明,但已有改善,並預期未來將對次級貸款有更高度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