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 隨著美中互不信任導致兩國減少仰賴對方的技術,一場科技冷戰可能正在醞釀中。
- 這場冷戰可能顯著擾亂全球科技供應鏈及其組成部分,製造出新的贏家和輸家。
- 指數成份難以及時反映科技冷戰造成 的快速變化,基於基礎研究的主動式投資經理人可以把握因此產生的機會。
美國總統川普的重點政策之一是推動廣泛的貿易改革,而其政策特別針對中國。為了迫使中國改變美國眼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美國已對進口自中國的500億美元商品(包括汽車零件和醫療儀器)課徵關稅,並提出再對2,000億美元的商品徵稅。中國則以牙還牙,對進口自美國的飛機、汽車和農產品之類的商品課徵關稅。
雖然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衝突合理地令人擔心金融市場所受的影響,我們認為可能發生的「科技冷戰」比貿易戰更重要。
川普政府已經表明,他們視中國為科技上的戰略對手,可能將徹底阻止中國利用美國的尖端科技。這可能將改變經濟和投資面貌──壓低利潤率、阻礙創新,並擾亂所有相關公司的運作,從巨型科技業者到小型供應商都無法倖免。
川普政府可能想阻止中國利用美國的尖端科技。
在這種時候,基於基礎研究的主動式投資策略可以幫助投資人明智選擇投資標的,而非被動地接受市場報酬。
在科技冷戰中開砲
川普政府認為,中國最不公平的貿易手段之一,是多年來竊取美國的專利和智慧財產。這觀點並不新鮮:美國情報機關和以前的政府也曾得出類似結論,並曾嘗試保護美國的技術。除了利用關稅處理這問題,美國目前也實施出口管制、起訴某些人,並提出制裁措施。
令美國緊張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有意在先進製造領域與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競爭—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國希望積極發展航空航天和機器人之類的高科技工業,減少仰賴成衣、消費電子和其他低價值產品,藉此避開許多新興經濟體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
兩敗俱傷
在科技冷戰中,美國與中國可能互相封鎖,將對方排斥出自己的供應鏈,創造出自身的科技生態系統,迫使其他國家從中選擇一個。
這種情況將擾亂世界上最重要的許多供應鏈—這種供應鏈往往又長又複雜,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往來。即使只是破壞一個環節,上游和下游許多環節也將受波及,使投資人受到意料之外的影響。
科技冷戰可能擾亂世界上最重要的許多供應鏈
供應鏈被嚴重擾亂的風險很可能將迫使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做一些微妙和困難的決定。歐洲可能將選擇美國的高科技生態系統,因為歐美目前關係緊密—國家安全、貿易和既有基礎設施全都是重要因素。但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決擇可能將比較艱難。長期而言,中國可能勝出,因為該國成長潛力豐厚,且在亞太周邊市場有優勢。
倘若科技冷戰持續,當前世界秩序可能受到巨大衝擊,以致全球化趨勢無法恢復—即 使目前反全球化的民粹風氣最終消失。最重要的或許是科技冷戰可能使世界回到美蘇冷戰期間那種敵我分明的環境,尤其是在世人擔心美中網路衝突和中國在南海軍事擴張的情況下。
中國可能採取的報復手段
中國雖然已對美國課徵報復性關稅,但迄今未有進一步的重要行動──可能是因為北京期望川普總統無法連任。但如果中國決定進一步報復美國,它可能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
- 將人民幣貶值,目前匯率接近1美元兌7人民幣的重要關頭。
- 賣出手上3兆美元的美國公債,雖然中國很難完全出清美債。
- 減少為全球科技供應鏈提供罕有的稀土。稀土對製造電池、手機和光纖等產品非常重要,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中國控制了全球稀土供給的95%。
- 提高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這可能產生外溢效應,例如可能殃及在美國生產汽車 的德國公司。
- 針對在中國做生意的美國品牌,包括智慧型手機廠商、汽車公司和快餐連鎖集團。
經濟與投資涵義
全球經濟的步伐原本已經開始變得比較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需要更好的技術和更高的靈敏性,才能成功駕馭市場變化。科技冷戰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動盪。
- 全球經濟成長可能因為勞工失業和創新減少而受挫。
- 如果高科技進步的好處不再共享、規模經濟不再全球化,經濟成長可能進一步萎縮。
- 如果被迫在兩個敵對的生態系統中選擇一個,構成全球製造業基礎的亞洲經濟體可能受到不成比例的傷害。
- 美國要將海外的製造和組裝業務轉移到美國本土或其他海外地區,是極其困難的事。兩者均將壓低美國企業的利潤率和提高其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害市場對這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 科技業在美國和亞洲主要指數中占最大的比重,科技業被擾亂可能壓低相關公司的評價(valuation)和獲利。
在這種情況下,指數化被動投資方式可能不是控管風險和把握機會的最好方法。因為指數成份可能落後於市場變化,指數投資人可能被迫持有在高科技業變局中失利的公司,同時未能把握機會投資在那些前途特別光明的公司上。
簡述
我們認為全球經濟表現愈來愈不一致和政治動盪正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投資人必須更加主動和慎選標的。吸引人的長期投資主題包括人工智慧的發展、中國在亞洲擴張的影響力,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有望改善投資績效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