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投信投資透視】美中貿易衝突:全球化之終結?

簡述

目前看來,美國與中國達成友好協議、終結現行貿易衝突的可能性愈來愈低。倘若兩國之間的衝突繼續升級,我們可能將看到持續了數十年的全球化時期告一段落,而這對投資人有若干重大涵義。

目前看來,美國與中國達成友好協議、終結現行貿易衝突的可能性愈來愈低。倘若兩國之間的衝突繼續升級,我們可能將看到持續了數十年的全球化時期告一段落,而這對投資人有若干重大涵義。

 

重點提要

  • 美中兩國的領袖看來都有充分理由在現行貿易衝突中保持強硬。   
  • 美國提高進口關稅可能將推高通膨率,而這可能迫使聯準會升息,進而提振美元匯價,但將打擊美國經濟成長預期和新興市場資產。
  • 美國利用美元作為經濟武器,短期內可能促使美元走強,但長期而言可能損害美元的世界準備貨幣地位。
  • 中國可能以「罷買美國貨」報復美國,這將在未來數十年打擊美國企業的獲利。中國也可能將美國企業踢出以中國為基地的關鍵供應鏈。
  • 世界各國很可能將承受選邊站的壓力,這將導致世界日益兩極化。

針對過去一年間發展起來的美中兩國「科技冷戰」,我們已經發表了大量評論。我們認為未來多年,科技冷戰料將廣泛影響全球經濟,可能創造出兩個對立的科技生態系統。雖然這可能有利於某些產業(例如國防和網路安全),全球最大的許多科技和消費產業的供應鏈可能因此大亂。

一如許多人,我們之前預料,美中兩國相對基本的貿易戰是可以解決的:中國只需要同意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同時在取得智慧財產和科技的行動上降低侵略性。兩國都無法從全面的貿易戰中得益。但是,我們現在必須思考為什麼美中談判至今沒有成果,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事。

目前看來,我們沒什麼理由認為美國或中國將在衝突中退縮。在202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投票之前,川普總統顯然認為美中貿易關係是他在國內政治上得分的機會;他認為對中國和其他國家保持堅定的強硬立場,是爭取選民支持、突顯自己與民主黨對手不同的有效手段。

中國方面,雖然習近平主席顯然大權在握,他可能根本無法滿足美國有關在法律上保護專利和智慧財產權的要求。他也可能正承受要求終止與美國現行談判的巨大國內壓力,雖然美中可能因此爆發經濟戰。今年中國共產黨將慶祝建政70週年,因此不想在這一年丟臉。習近平主席可能很想「假裝和延續」與美國談判,期望美國大選之後換一位總統。

 

萬一美中無法達成協議?

美中如果無法達成貿易協議,全球經濟將受衝擊,影響將延續至2020年。那麼,投資人應預期將出現哪些影響?

  • 美國消費者受打擊:如果美國提高或擴大課徵進口關稅,進口物價上升將顯著影響美國消費者,而消費占美國GDP約70%。美國聯準會將對國內通膨狀況保持警惕,雖然相關分析顯示,貿易戰對通膨的影響將是短暫的。聯準會提防通膨,政策立場的鴿派程度降低,可能打擊市場對降息的期望,削弱美股在價格上得到的支撐,同時激勵美元匯價。這也可能損害投資人對新興市場和亞洲資產的信心。
  • 美元融資可能變得緊張:美元的世界準備貨幣地位賦予美國「過分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可能誘使美國利用美元作為經濟武器。美元短期而言可能走強, 損害新興市場經濟表現和美國企業的營利能力。但較長期而言,這種行動可能損害美元的世界準備貨幣地位,其他國家或將加快執行縮減美元曝險的計畫──正值美國大量發行美債替該國赤字融資之際。

此外,最近香港政局緊張,加上中國對待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方式在國際上受到愈來愈多批評,也可能造成更多金融摩擦,或將危及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香港政策法》──美國根據該法律,賦予香港在貿易上獨立於中國的地位。

  • 選邊站的壓力:貿易衝突可能導致美中兩國對各自的貿易夥伴和盟友施壓,迫使他們選邊站,進而使全球局勢變得更緊張。最近的一個引爆點是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而她力爭避免被引渡至美國受審。另一方面,美國也對整個歐洲施壓。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日前發表鴿派評論之後,美國總統川普迅速加以批評,可能使歐美關係變得更緊張,影響範圍並非僅限於汽車業和農業,還擴及歐元和歐洲央行的政策。這可能擴大歐美傳統盟友之間的隔閡,並進一步損害北約組織。
  • 「罷買美國貨」:中國可能發起「罷買美國貨」運動,而這或將嚴重影響在中國和相關市場經營的美國企業──而且影響並非只是短暫的,可能長達數十年。中國分別於 2013和2015年利用類似手段對付日本和韓國企業,嚴重影響它們在中國的業務。

這種政策可能損害美國企業的獲利,最終影響標準普爾500指數,尤其是因為該指數中最大的類股科技股對中國的曝險很大──中國既是重要的最終市場,也是美國科技業低成本供應鏈固有的一部分。此外,美國對中國約500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順差也可能岌岌可危,因為美國公司在中國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業的地位很可能將受到挑戰。

  • 將美國企業踢出關鍵的供應鏈:中國報復美國的手段之一,可能是在工業和科技價值鏈的某些關鍵環節(中國在那些環節是重要供應商)排斥美國企業。這可能嚴重擾亂許多產業的全球供應鏈,推高生產成本,甚至導致某些商品被迫停產。例子之一是稀土金屬──這是幾乎所有高科技產品的關鍵原料,從手機、電腦以至軍事和科研設備皆在其中。因為欠缺中國以外的供應商,加上難以大量貯存,稀土問題可說是暴露了西方短視的態度和欠缺戰略規劃的弊病。
  • 中國企業回國:中國渴望提高該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多元化程度,增強中國金融市場對國內外投資人的吸引力。這可能是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回國(回到上海或香港)的一個誘因。美國投資人將被迫賣出這些公司的股票,並且被排斥在亞洲一些成長最快的公司之外。另一方面,美國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已致函指數編纂 公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表達對該公司將中國股市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關切。盧比奧認為這可能導致美國投資人承受治理不佳的公司產生的風險。盧比奧此舉是一個較大規模行動的一部分,該行動的目的是打擊在美國股票市場運作的中國公司,而這可能導致這些公司加快回歸中國交易所的腳步。
  • 美債買家減少:中國很可能將繼續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政策,減少自身對美元結餘的需求。加上其他地區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美國可能將發現,在美國公債發行量大增之際,願意持有美債的投資人減少了。不過,中國不大可能賣出目前持有的美債,因為目前沒有其他市場有足夠的深度或流動性可以吸收相關資金。
  • 中國成為更好的外交夥伴:中國繼續推動其一帶一路計畫,為許多新興市場(和其他)國家提供戰略投資機會和市場准入;在呆滯的全球經濟環境下,這些國家原本為欠缺投資和經濟成長機會而困擾。藉由填補日益孤立的美國留下的空白,中國提供了一條新的外交途徑,同時擴大其影響所及範圍,並提升自身的地緣政治地位。

 

地緣政治成為關鍵風險因素

在經歷了一段持久的全球化時期之後,我們如今看到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正尋求將自身更多的經濟成長內部化。它們也正尋求將其他國家納入其經濟和政治勢力範圍。這些趨勢可能嚴重擾亂許多跨國企業的運作;在之前國際間相對和諧的一段長時間裡,市場開放使跨國企業得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新顧客,它們因此享受了一段業務持續壯大的榮景期。

從現在開始,地緣政治可能成為影響投資人決策的更重要因素,因為美中貿易衝突突顯了兩國對伊朗、台灣和委內瑞拉等國家顯著的政策差異。在持續成長和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裡,這種差異是可持續的,但在競爭加劇的極化(polarised)環境下,這種差異將變得難以接受。連重要的貿易中心如香港和新加坡也可能將發現,它們無法再左右逢源,同時滿足兩大陣營。

【股市資金觀測】觀望情緒瀰漫 美股資金小幅失血

【股市資金觀測】美股資金進補 美中貿易談判正向

簡述

上周市場引頸期盼周末的川習會,全球主要股市整體瀰漫觀望氣息,表現相對平穩;在資金流向方面,根據美銀美林引述EPFR統計顯示,歐洲及中東股市資金過去一周由之前的淨流出轉為小幅流入,亞洲及新興國家資金流出狀況略為收斂,美股上周則是小幅失血約3.19億美元。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其他業者經營的網站均由各該業者自行負責(包括客戶隱私權保護及客戶資訊安全事項),不屬安聯投信控制及負責範圍之內。您即將離開安聯投信官網,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