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投信投資透視】疫情蔓延下的債券投資人:長期應持續保有核心

簡述
今年3月初,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恐懼支配市場,促使資金一如過往地湧向安全資產, 本來已經相當低的政府公債殖利率因此觸及歷史新低。由於全球經濟衰退迫在眉睫, 儘管政府公債殖利率維持低檔,且流動性問題將使其震盪,短期內公債將維持吸引力。但長期而言,我們看好利差型產品,例如投資級和高收益公司債。
重點提要
- 我們估計美國聯邦資金利率將保持在低位,甚至可能進一步降低,但 我們不認為這些官方利率會降至負值。然而,市場力量仍可能壓低美 國公債殖利率至零以下水準。
- 新冠病毒使經濟前景變得更複雜,全球經濟衰退幾乎已成定局;投資人為此紛紛湧向相對「安全」的政 府公債。。
- 短期內,政府公債比公司債和其他「利差型產品」更誘人;但長期而言,我們更看好利差型產品。
隨著全球新冠病毒危機在近幾月變得顯著, 我們在全球債券市場的展望有所調整。不過 ,我們的核心觀點保持不變:(1)利率短期 內料將保持在低位;(2)債券投資未來數年 料將維持低報酬狀態;(3)長期而言,相較 政府公債,我們更偏好利差型產品。
1. 利率在可見的未來將保持在低位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利率 將維持在目前非常低的水準附近。此一趨勢 近年顯而易見,在新冠病毒瘟疫爆發前就已 如此,過去主要央行一再表明立場,它們願意在經濟成長遇到阻力時貨幣寬鬆。事實上, 隨著新冠病毒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迫在眉睫 ,主要央行已經大幅降息,增加購買債券,並額外挹注流動資金以穩定市場。
即使全球經濟成長前景有所改善(儘管短期 內機率不高),我們仍認為聯準會和歐洲央 行等最重要的兩家央行不會立即改變貨幣政策。它們甚至很可能將進一步調降利率,或擴大債券購買計畫的規模。隨著央行和投資人 都購買政府公債,公債殖利率可能進一步下滑。
思考債券殖利率的未來走向時,高負債與低利率的關係也很重要。數十年來的寬鬆貨幣政策(包括低利率)已將全球公共與民間部門的債務水準推升至接近歷史高位(見下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相對便宜的舉債在財務上非常誘人──有些公司甚至舉債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歷史經驗顯示,高負債會限制國家較長期的經濟成長,同時讓這些國家的央行不願將利率調升至「正常」水準,因為央行擔心這會損害這些仰賴低廉融資成本的民間部門。顯然地,央行協助創造出來的這種環境,短期內可能不會改變。
2. 債券投資的報酬率料將長期低迷
在我們看來,公債前景有兩種合理的可能:公債殖利率進一步下降,或殖利率小幅回升但水準仍保持在低檔。
- 因為市場擔心歐洲及美國公債市場將逐步「日本化」(指日本1990 年代以來的低成長、低殖利率、低通膨環境),有些人開始猜測聯準會可能會將利率降至負值(日本和歐元區已經出現負利率)。不過我們認為美國的政策利率不會降至負值,而公債殖利率則可能不同,聯準會即使堅守政策利率在零以上,市場壓力仍可能將公債殖利率壓低至負值。但是,因為短期利率已觸及下限,公債殖利率下降的空間(也就是公債價格的上漲空間)看來相當有限。
- 長期而言,公債殖利率可能小幅上升,但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例如長期的貿易衝突可能推升通膨(雖然這次的貿易戰尚未顯著推升通膨),投資人可能希望獲取更高的收益率,以補償超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的通膨風險。這將推高殖利率和壓低報酬率,因為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走勢。
無論如何,我們預期政府公債市場的年化報酬率將保持在較低的個位數。即使在「正常」的利率環境下,因為經濟的趨勢成長率相當低,美國的政策利率估計只會升至約3%,歐元區為2%,日本則低於1%,但目前我們仍距離這種環境很遠。
若真如此,美國公債的吸引力料將強於歐元區和日本,但這麼低的報酬率應該不大可能滿足多數投資人的長期需求。

3. 長期而言,我們看好利差型產品優於政府公債
在殖利率低迷但經濟並非面臨衰退時,債券市場中吸引力較強的往往是風險較高的債券:它們以高於政府 公債的收益潛力,補償投資人承受的額外風險。利差型產品就是個好例子:它們提供額外收益潛力(或 「利差」),補償投資人承擔的風險。
然而,短期市場非屬一般時期,儘管安聯信用研究顯示利差型產品或許有助降低風險,但其提供的收益未 必足以補償投資人承受的較高風險。不過長期而言,我們認為信用風險和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值得承擔。 我們預期相對於政府公債指數,投資級公司債有望提供約70個基本點的額外報酬潛力,高收益債有望提 供200個基本點的額外報酬(1個基本點=0.01%)。
當前環境充滿挑戰。經濟成長前景不明,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傳播,主要央行仍有可能改變其貨幣政策。隨著投資人推高公債價格、壓低殖利率,債市已歷經數波價格可能漲過頭的走勢。因應這種艱難的情況,投資人應主動調整投資組合決策。

【安聯草根性研究】市場調查2020年第二季

簡述
製造業復工情況──中國、獨立理財顧問與保險公司的關係──德國、伏特加市場──波蘭、網路安全支出──美國、人造肉──美國、寵物保險──日本